皇子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皇子文学 > 1978合成系文豪 > 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

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

  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 (第1/2页)
  
  京城,沙滩北街2号。
  
  《人民文学》杂志社。
  
  从1982年第六期《人民文学》发行至今,已经过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。
  
  一部杂志流入市场,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:
  
  “一、试销期。初入市场,经宣传介绍,被早期读者购阅,销路逐步展开;
  
  二、畅销期。经读者群体的评介影响,在市场占有一定地位,销售量增加,流转加快;
  
  三、饱和期。需要的读者已基本购得,经过一段畅销期流转减慢,销售量锐减;
  
  四、衰退期。基本上无读者购买,销路停滞,甚至被市场淘汰。
  
  ”
  
  两个月,基本上是每期《人民文学》的进入饱和期的时间。
  
  编辑们也比较关注这个时间点这期杂志的印刷数量,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以判定,这一期发行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。
  
  崔道怡和王扶都很关注第六期的印量数字。
  
  这回《人民文学》如此大力度的推出《红高粱》这一部,自然是期待第6期的印量实现一个惊人的突破。
  
  今年已经是1982年了。
  
  正值纸面印刷时代最美好的时光。
  
  这会儿的中国人或许没钱买电视、没钱看电影,这会儿也没有那么多电影可看。
  
  所以就。
  
  因为杂志非常便宜,一个工人也订得起。
  
  在这一年,质量哪怕很一般的作品,也可以印几万册。
  
  而这时候那些最好的杂志,《收获》有着120万的印量,《十月》80万,《当代》60万,《花城》60万,《诗刊》50万。
  
  而《人民文学》这本具有重要地位,被誉为最为重要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。
  
  每期都有足足150万的恐怖印量。
  
  “出来了没有?”
  
  “快了,快了。”
  
  崔道怡拉着一名主管发行的编辑,盘问着第6期的印量。
  
  编辑噼里啪啦敲着算盘,还没有计算出来。
  
  这会儿连计算机都没,更别提什么计算器了,最好的工具就是算盘,每个学生都得背着算盘去上学。
  
  很难想象,这年头每个学生都必学的算盘,才不过几年的时间,就成了完全搁置不用的古董。
  
  崔道怡也不急于一时,他出去借其他单位的厕所尿了个尿,回来以后,发现办公室里一派欢欣鼓舞的气息,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色。
  
  “崔老师!”
  
  管发行的那位编辑激动的握住他的手,嘴都乐歪了。
  
  “崔老师,咱们第6期印量,破两百万了!”
  
  “两百万?”
  
  咝。
  
  崔道怡浑身一抖,异常兴奋。
  
  “具体是多少?”
  
  “两百一十三万册!”
  
  哎呦我的个娘。
  
  崔道怡大脑一麻,感觉自己人都飘了。
  
  就像是喝了高粱酒,而且喝得很酣畅。
  
  这才两个月的时间,就印了两百多万册,这个不同寻常的数字,意味着第六期上一篇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。
  
  毫无疑问,这篇是江弦的《红高粱》。
  
  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  
  江弦这篇《红高粱》发行以后,很迅速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。
  
  《红高粱》受到了文坛评论界的一致推崇,很多重量级的批评家纷纷撰文分析江弦的文本。
  
  不到两个月时间里,评论文章就有20多篇了,且都是对《红高粱》进行专论。
  
  如今,来自广大读者们的反馈也摆在了面前。
  
  崔道怡可以宣布说,《红高粱》已经实现了在文学界和读者两个群体里的大成功。
  
  因为卸任主编一事,最近有些不愉快的光未然,听说这个消息以后,脸上也久违的有了笑意。
  
  在他眼里,《人民文学》在自己领导下质量的退步是肉眼可见的,就像是一座风雨中飘零的茅草屋,在一点点的支离破碎。
  
  然而江弦这篇《红高粱》的出现,无疑是给光未然又打了一针强心剂,再一次满足了读者群体对他们《人民文学》的质量要求。
  
  光未然至今都记得,他和一些个老军旅作家聊起《红高粱》这篇的时候,大部分老军旅作家,一听这篇写的是抗日战争,都是嗤之以鼻。
  
  “这些年轻作家,都没经历过抗日战争,怎么能写得好抗日战争?”
  
  老作家们不屑的背后,也是他们对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经验断代的担忧。
  
  中国的新军旅作家面临着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问题,可以说这影响了军旅文学创作的发展。
  
  然而看过《红高粱》这篇以后,这帮老军旅作家们都是赞不绝口的夸奖。
  
  对江弦能写出这样的感到深深的不可思议。
  
  光未然同样是觉得不可思议。
  
  他至今记得,江弦在作品研讨会上说过的一段话:
  
  “我固然没有见过日本鬼子,但我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决。”
  
  光未然当时听完忍不住笑了。
  
  这样的说法,就像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,听起来天真烂漫。
  
  但说这话的人是江弦。
  
  这位作家,能写常人之不能写。
  
  依靠着他天才的创造力,拿出了这么一部令老军旅作家信服的战争文学作品。
  
  “主编,你看这封信。”
  
  王扶找到光未然。
  
  光未然戴上老花镜,一看,这是一封来自高密县的文化馆的信件。
  
  “高密.高粱高密辉煌,这不就是里的那个高密?”
  
  “没错,就是他们当地的文化馆来信。”王扶兴冲冲的说。
  
  “我还以为这是江弦虚构的一个地方,没想到真的有。”光未然来了兴趣。
  
  这里要解释一下,《红高粱》里的高密,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,这是莫言的家乡。
  
  至于高密的东北乡,这就是虚构的了,不过莫言似乎很喜欢这个东北乡,不管是还是散文,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这个东北乡。
  
  后世,当地为了促进旅游发展,东北乡就和芙蓉镇、凤凰古城这些原本虚构的地点一样,变成了个真实存在的乡镇。
  
  光未然带着浓浓的好奇,将这封信仔细读了一遍。
  
  在读到末尾处,高密文化馆领导希望江弦谈一谈他和高密之间的缘分,光未然同样对此感到好奇。
  
  他对王扶吩咐道:“你去帮高密县的同志,把这封信给江弦送过去,然后再试着和他再约一篇《红高粱》的创作谈。”
  
  此时的江弦,才刚和路遥一块儿风尘仆仆的回到西安。
  
  这段时间,为了给别人留下充分了解陕西的印象,他不光是“读万卷书”,还“行万里路”。
  
  总之先把自己变成了个陕西通,为此甚至学了不少陕西的民歌。
  
  一切都是为了创作以后的合理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和离后,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 越界心动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:开局满级力量,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: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