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二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态又崩了 (第1/2页)
“流官制。”
秦枫这次没有只在心里嘀咕,而是看着一筹莫展的朱元璋,从嘴里慢慢吐出三个字。
虽然这三个字,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,毕竟对抗人性是亘古不变的难题。
但是能够从雍正年间开始盛行,一直延续到后世的规矩和法则,哪怕并不完美,也一定有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。
事实上,从广东回来之后,秦枫也在思考这个问题。
尤其是广东当地的宗族势力盘根错节,再跟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结合在一起之后,形成的那股堪称强大的合力,几乎让外面任何人都再也无法插手进来,哪怕是皇帝的命令,也难以推进。
“流官制?那是什么?”朱元璋果然好奇地瞪起眼睛,愿闻其详。
“流官,由朝廷委派,到地方任职。”秦枫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,娓娓道来,朱元璋洗耳恭听,极为认真。
“大到主政一方的布政司使,小到知县这个级别,都不采取固定的方式,而是指定一个任期,比如说知县三年,知府以上的官员五年,大概这样。”
“任期一满,那就必须要调任到另一个地方来任职,当然了,还要看他在具体任期之内,表现的政绩等综合情况如何,若是考评优秀,那就考虑升官,反之可以考虑降级使用。”
官员……到处流窜?!
朱元璋越听越奇怪,觉得简直不可思议。
流民,可不是什么正经词儿。
那么这个流官,难道就是秦枫想出来的好办法?
确定不是蒙我的?
可是,这次秦枫心声里也并没有什么猫腻,而是做到了心口如一,的确是真心实意给他出谋划策,朱元璋虽然茫然不解,但并没有打断,而是示意秦枫继续说下去。
“流官制的主要目的,是为了避免官员在地方上坐大,形成坚固的势力,甚至开始出现很难控制的地方割据!”
这句话,倒是说到了朱元璋心里!
地方割据,这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忍受的。
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大明朝刚一建立,各地的民政和军事,就是分属不同的官员,确立了布政司使和都指挥使各司其职的地方政治结构。
不过,倘若时间长了,布政司使和都指挥使,也渐渐联合起来呢?
毕竟天高皇帝远,他们反倒是距离很近,频繁走动之下,越走越近,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。
让官员“流窜”起来。
这好像还真是一步妙棋呢!
有点意思。
不愧是你,秦枫!
朱元璋当然很聪明,虽然一开始茫然不解,但稍稍咀嚼,立刻开始品味出这所谓的流官制的好处,眼睛微微发亮,炯炯盯着秦枫。
“这样一来,地方官比如说任期五年,但他光是适应新环境,熟悉新人事,就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!”秦枫继续说道:“接下来,协调统一各方势力,让自己能够站稳脚跟,让工作能够正常开展,按照一般的能力来说,又需要一年!”
“那么接下来的三年,才是他真正做事情的时间。”
“这样紧凑的时间安排,官员想要做出政绩,帮助自己升官,总要殚精竭虑,那就更没有时间和空间,跟当地营造起盘根错节的势力,就算煞费苦心营造出来,又有什么意义?几年后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被调去哪里,那么辛苦经营的势力全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,倒不如把时间都放在好好发展民生,做好基本的政绩上。”
妙啊!
还真是这样!
朱元璋越听越觉得有道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