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9、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 (第1/2页)
别人如何震撼,黄纶不管,他此时此刻只想鉴赏,只想分析这首词。
这首词,把他也给镇住了。他听过刘南无数诗词,他也见证过诗圣写下了无数作品。
各种千古第一的作品不在少数,可是此时此刻他还是觉得这首词是无与伦比的。
不开玩笑,这首词就是如此的伟大。
“各位直播间的朋友,我以前很少激动。可是如今,每天都是如此的激动。
先生的作品,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啊!
接下来,我就来分析一下这首词吧。
这首我愿意称之为,千古一绝的词作。
首先读这首词,我觉得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。
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、悲凉、壮阔、深沉,还有些伤感。
而就在这悲凉、伤感中,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。
这种荡气回肠的英雄气,让你永远都会被震撼。
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,劈头盖脸一句,先生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。
时间是秋天,地点在边塞。
风景呢?
没说好,也没说坏,只说了一个“异”。
“异”在哪里呢?且听下文:
“衡阳雁去无留意。”
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;古人相传,北雁南飞,到衡阳而止。
衡阳城南有回雁峰,样子很像回旋的雁。
“秋来”,满目萧条;“风景”越发“异”得难忍,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。
这里表面写的是雁,实在写人。
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,更何况人?
但是,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,他们却坚守在边塞。
下面三句,写的就是“雁去”后的情景。
“四面边声连角起”,
“边声”,指边地的风号、马鸣、羌笛之声。
这是写声音的,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。
然而,先生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,那就是“连角起”。
角,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。
“四面边声连角起”,就是军中号角吹动,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。
在这里,先生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,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。
这就是说,边地“雁去”了,边地的驻军没去;
不但没去,而且用他们的号角,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。
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,甚至有点悲凉,但壮阔,充满力量。
“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”是上阕的结句,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。
“千嶂”,是写山势,层峦叠嶂,犹如巨大的屏风。
“长烟”,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。
在“落日”中,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。
“城”是孤的,但有“千嶂”环绕,“长烟”笼罩,“落日”照耀,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。
它是坚固的,结实的,严阵以待的。
然而,城的坚固与否,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。
因此,在词的下阕,先生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,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。
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”
这句是全词的核心,是它的灵魂所在。
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,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。
这不但是合情的,而且是合理的。
所谓合情,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,思家、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。
这符合生活的真实,令人信服。
所谓合理,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,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,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“无留意”地飞走,而是坚守在岗位上。
不只坚守,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,他们还盼望着打仗,出击打胜仗。
因为只有这样,国土才能完整,边塞才能巩固,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。
因此,接下来的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。
“燕然”,指燕然山。“勒”,刻的意思。
据记载,公元89年,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,乘胜追击,“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,刻石勒功”而还。
所以“勒石燕然”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。
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,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,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。
这个“计”字很重要,它是计议、打算的意思,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、自觉的。
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“计”,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、无奈的了。
这样理解,对边防军人的形象,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。
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”,承上启下。
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,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。
“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”
人为何不能成寐?
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?
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?
这里有悲的成分,但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忧,是怨,是愤愤不平。
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,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,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。
以致边防军人久住“塞下”,将老,却不能退休家园,兵少,却不能与妻子团圆。
从全词来看,应当说,情调是悲壮的,感情是强烈的。
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,也可以为当代边防军人之歌,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千万读者的心扉。
我敢说,哪怕千年以后,这首词也是这个类型的巅峰。
我觉得,前无古人是肯定的。至于后有没有来者?
这个我不知道,我只希望后来人能够超越它。
如果不能的话,那也是正常的。毕竟,他是诗圣的作品。”
黄纶的这番话,哪怕五百年后的大汉,听起来还是刺耳。
五百年后的大汉文学界,每一次有人把这段视频放出来,他们也是忍不住脸黑。
因为没有人可以超越,甚至于连摸到脚后跟的一个都没有。
无数文人墨客,都在刘南的阴影下瑟瑟发抖。
没有办法,不管后来人多么的努力,不管他们如何的挣扎,都没办法搬开刘南这座大山。
甚至于有文人感叹,这个大汉,刘南就是神,他就不应该诞生在大汉。
他的出现,让他们这些后来人,都成了废物。
一辈子都在仰望刘南,可是用尽了一辈子,也没办法追上脚步。
最后,只能垂垂老矣,然后感叹一句这人间真他么的残酷。
……
好吧,六年后的如今,对于刘南的吹捧已经上天了。
可以说是夸无可夸克,反正基本上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文人,基本上都已经词穷了。
没办法啊,他刘南的作品太多了,而且每一首都是如此的震撼,该说的夸奖早就说完了。
所以,对于他们来说,如今刘南写出任何夸整的作品,基本上都不怎么稀奇了。
所以,这个时候刘南又开始了。今晚的这场直播,真不愧是这个边塞专场啊!
“同学们,我想大家已经学过了贺氏家书这一篇历史文章了。
这篇贺氏家书,可谓是我大汉历史上非标有纪念意义的家书。
可是,和贺氏家书齐名的还有,那就是被称之为千古送别书了。
是一位叫做崔云的书生,写的一篇送行书,这叫做送武判官归京书。
这一封书,也被称之为第一送别书。
这封书,全篇三百一十五个字,每一个字都在说武判官此人。
可以说,这也是我大汉最具有艺术性的一封送别书了。
这封书信,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,也写明白了当时的一些人文地理。
可以说,非常具有研究价值。如今,这篇送武判官归京书,也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面。
历史书上面,也有相应的一些记录。
今天,咱们聊的就是这封书信。”
……
随着刘南话音落下,在弱柳城里面,一户人家的家里面,此时此刻激动了起来。
崔家,是的没有错,就是写出了这封千古留名书信的书生崔云。
可能崔云自己都不知道吧,自己当年写的一封书信,最终名传千古。
而也就在弱柳城东边的一户大户人家里面,也有一群人也跟着在激动,没有错这就是武家。
这两户人家怎么说呢,因为有这封书信为纽带,所以双方的关系非常好。
而且,双方以姻亲为纽带,如今已经完全绑定在了一起,简直就像是一家人。
并且,崔家有过一次大难,如果不是武家人出面,只怕是如今根本不存在了。
所以,这两个家族那是格外的好。
当然了,这个崔家和催颖的那个催家是不一样的。
去掉了一个人,所以虽然都是一个读音,却并不相通。
因为这个崔云,原本就是被真正的一流世家催家除名的一个人。
当时吧怎么说呢,这个崔云弃笔从戎,最终被家族给除名了。
所以,他的这个崔就少了一个单人旁。
即便到了如今,崔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催家。
如今的崔家家族是一位老者,名字叫做崔不器。
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了,在大汉有着很高的地位,因为他是文圣城里面的宗师。
所以,如今崔家的名望很高。此刻,这位老人激动的站起来。
“好好好,非常好啊。刘南先生,这是要以我家先祖写的这封书信创作一首诗了吗?”
“应该没错爷爷,既然笔站把这个镜头剪辑进来,那就肯定有一首诗。
就是不知道,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了。”
崔不器拍了拍孙子的脑袋:“说什么胡话,既然是诗圣的作品,那就肯定是了不得的作品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