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:人材 (第2/2页)
一切都搞定之后,王财又马不停蹄的带着郑国赶到无锡,参加惠山军校的成立大会,惠山军校是在王财发动上海战役之前交给无锡民军帅曾文达去办的,当初王财就跟他说:“我要在无锡的惠山办一所培养太平军军官的学堂,但是我是个粗人,也不懂什么风水的,这个具体选择的事,就交给你了,盖房子的钱都由我出,我只要第一环境要好,要安静,第二要离太湖近,至少要建一个码头,第三学堂规模按一千人的建,第四我只给你半年的时间,年底我就要来住!”结果这个曾文达办事倒也快,半个月前就差人送信给王财说学堂已经完工云云,王财一直抽不开身,这次决定挥师北上之后,他就觉得培养一批军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,因此离开上海后就马上赶回了无锡。
王财在无锡监军邓赛达、民军帅曾文达的陪同下,带着郑国一起看了建在惠山的军校。应该说王财还是非常满意的,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军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,特别是当曾文达汇报说只花了三万两银子的时候,他更是高兴,至少从外表上看,这么少的银子盖出了一个不像是豆腐渣的工程,还是非常不简单的。曾文达可能并不知道王财写不来繁体字,还自以为凑趣的请王财题写“太平天国惠山军官学校”的牌匾,搞得王财红着脸“顾左右而言他”。
在惠山军校码头上,监军邓赛达还特别打造了一条装备了一门火炮的大木船,他解释说可以让士兵坐这条船在太湖里练习水战,还自告奋勇的说可以请镇江水军营军帅朱阿昌来指导士兵水战。王财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,因为他觉得全中国的水师里也找不出一个真正懂水战的,让他们来教还不是越教越傻?
围着军校前前后后的转了几圈,王财就有了新的想法,马上转头对郑国说:“你们再建几所学堂怎么样?”
“军事学堂?”郑国不解的问,“目前一所应该差不多了,关键是要让符合条件的士兵都来进修。”
“不是,我是说希望小学之类的。”
“希望小学?什么希望小学?希望什么?”郑国迷惑的看着王财。
“嗯,你可以理解为充满希望的学习之类,就是个名称,你如果要叫绝望小学也可以。我打算在苏南地区开设一些这样的学校,招收家贫,读不起书的农家孩子来读书。嗯,军属子女读书还可以有特殊津贴。”王财想了想说道。
“这是个好事啊,将军。不过学些什么呢?女孩也收吗?”郑国也高兴的说。
“当然,女孩也收。为什么不收?天国不是男女平等吗?”王财奇怪的看了一眼郑国,“学习的内容嘛……现在私塾都学什么?全都是四书五经吗?”
“现在主要是这些,不过天王好像并不喜欢这些东西。”郑国犹豫了一下。
“我看四书五经也不是全都不好,四书可以接着读,五经就免了吧?其他嘛……军事当然也要学,初级班就讲军事历史,洋文也要学,天文、地理、物理……咳,我也不知道,郑国,你还是去上海请几个洋教师回来,我给你个名帖,你派人去找马克王教士,他应该可以帮上忙的。”
“将军,请洋教席,这……这是不是有失提统啊?”郑国实在不想和洋人有什么关系,在他看来洋人简直与鬼无异。
“嗯?”王财狐疑的看了一眼郑国,“也罢,我亲自给马克写信。你就负责安排一下招生的事情,可以先在无锡和苏州办两个学堂,统一都叫‘振华堂’,学生的学费全免,圣库负担。”说到这,王财转头对邓赛达问道,“无锡圣库还有多少库银?”
“大人!”邓赛达一弯腰,“自从大人下令耕者得田,按田纳赋之后,老百姓交纳钱粮都很积极,加上魏列大人设立的‘通洋贸易事物衙门’与洋行交易生丝、茶叶等获利颇丰,现在无锡圣库除去每年上缴天京的二十万两银子以外,每年尚可结余一百三十余万两白银,不过对外我们按大人的吩咐只说最后一位,十万两。”
“很好!”王财点了点头,这些个老百姓自己选的乡官就是不一样,处处为自家打算,“以后每年都要拔出二十万两给振华堂!”接着又转过头对郑国说道,“那苏州应该也有不少钱,这样,我们也搞一次科举,就定在明年四月,还是在无锡。郑国你去安排,无论身份贵践,家资丰简,只要有心参加,我们都欢迎!”
相关史实:
1、四书五经:《四书》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四部著作的总称。五经为 《周易》 《诗经》 《尚书》 《礼记》 《春秋左传》
2、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:在太平天国以前,中国历代的科举制度都对门地出身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,放之于今日,则大多数国人都没有读书的机会,就连非本地户口也不能在当地参加科举,而太平天国却规定任何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,于是就是“卖马的人也能考中武举的事情”,这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!